所在位置:
首页
>
教务动态
>
正文
传承红色基因 开创育人新局 | 天水师范大学探索构建“四位一体”红色文化育人系统
发布:    来源: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30日 16:37

天水师范大学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将红色资源有效转化为育人资源,推动红色基因融入育人全过程。学校坚持“课堂—校园—实践—研究—平台—党建”“六维协同”,价值引领、场域建构、实践转化、制度保障“四位一体”的红色文化育人系统,系统推进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形成了具有示范意义的育人新模式。

undefined

价值引领

筑牢立德树人思想根基

红色文化育人,价值引领是核心。学校坚持以课程为载体,系统推进红色文化融入教育教学,构建起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红色价值传导体系。

在思政课程建设方面,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红色甘肃”等特色课程,深入挖掘本土红色资源,实现地方红色历史向普遍价值认同的升华。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清历史脉络,更注重阐释“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的南梁精神内核。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学校制定《课程思政建设创新工程实施方案》,编印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集》,常态化开展教案评比与教学交流活动,推动红色文化有机融入专业教学。音乐舞蹈学院开设“红色经典音乐赏析”课程,解读《黄河大合唱》等作品的精神内涵;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聚焦革命文学,深入讲授 《红旗谱》《创业史》 等经典文本;学校组织思政课教师赴延安等地开展实践研修,建立跨院系协同备课机制,增强育人合力。学校获批甘肃省高校课程思政示范项目,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获批省级建设立项。

场域建构

营造浸润式红色文化育人氛围

红色基因的传承,离不开有形的载体与浸润式的环境。学校系统规划、精心建设“红色文化教育体验馆”,打造实体与虚拟融合、显性与隐性互补的红色文化育人场域,为师生的价值认同与情感体验提供持续支撑。

“红色文化教育体验馆”设有“红色甘肃”“党史书籍专区”等主题展区,图文并茂地呈现甘肃革命历程,收藏红色经典书籍2000余册,年借阅量超5000人次。场馆不仅是师生接受红色文化熏陶的重要空间,还是“行走的思政课堂”。

学校持续打造“红色讲堂”“红色书画展”“红色歌曲传唱”“红色经典诵读”等品牌活动,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育人氛围。“红色讲堂”定期邀请老红军后代、时代楷模开展专题讲座;每学期组织学生在馆内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2021年9月至今,学校累计开展实践教学438场,覆盖学生超 1.6 万人次;接待校外党员干部参观学习 423 场、累计超 8000 人次;组织中小学生红色研学活动89场,惠及 6690 人。“红色文化教育体验馆”成为传承红色基因、拓展育人载体的重要平台。

此外,学校还紧扣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国庆节、烈士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升旗仪式、入党宣誓、主题团日等活动,强化师生的集体记忆与组织认同,增强红色文化的情感凝聚力。

实践转化

推动红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红色文化育人,关键在于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学校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体系,推动红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学校团委持续开展“红色基因传承行动”,举办“传诵红色经典,赓续红色血脉”经典诗文诵读大赛,组织学生赴红色旧址开展实地调研,实现“从听到讲、从看到走”的转变,深化情感认同与价值认同。在志愿服务中,学校在结对帮扶地区开展红色主题教育,关爱留守儿童,挖掘烈士事迹,践行红色精神。在理论宣讲方面,学校培养“红色宣讲员”,推动师生从“学习者”转变为“传播者”,增强红色文化的辐射力与影响力。


制度保障

构建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红色文化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依靠科学的制度保障。学校党委强化顶层设计,通过组织建设、平台搭建与评价激励,构建起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在组织保障方面,学校坚持党建引领,构建“党建+红色文化”工作模式,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定期赴红色基地开展现场学习,夯实育人初心。基层党支部组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常态化开展红色主题教育和党日活动。学校获评新时代甘肃高等院校党建“对标争先”培育创建单位,2个学院和4个党支部获得省级党建荣誉。

在平台建设方面,学校成立红色文化研究院,依托省级重点学科、

硕士点和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等平台,系统开展红色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目前获批立项相关国家级别课题1 项、省部级课题 17 项,发表相关论文 30 余篇,出版 《甘肃红色文化十讲》,创作的中国画 《两当起义》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收藏,举办3届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理论研讨会,为红色文化育人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

在数字赋能方面,学校与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打造“云上思政课”,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线上教学。截至目前,已推出 12 期专题活动,参与人数超10万。同时,加强微课、慕课等数字化资源建设,推动红色教育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实践成效与启示

构建红色文化育人新生态

天水师范大学的实践表明,红色基因赋能立德树人需要价值引领、场域建构、实践转化、制度保障协同发力。天水师范大学实践成效突出,构建了全员参与、全过程贯通、全方位协同的红色文化育人新生态,将红色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增强了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学校入选首批甘肃省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云上思政课”成为育人品牌,学校的经验也被媒体广泛宣传。

这些实践探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一是红色文化育人要坚持系统性思维,打破单一部门、单一环节的工作局限,构建多主体参与、多要素协同的育人体系,实现红色文化育人的全域覆盖和全过程贯通;二是要尊重育人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推动红色文化教育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三是要强化时代特色,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赋能红色文化教育,促进红色基因传承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提升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四是要完善制度保障,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将红色文化育人成效纳入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考核体系,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工作机制。

天水师范大学通过构建价值引领、场域建构、实践转化、制度保障“四位一体”的红色文化育人系统,有效激活了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精神力量。未来,天水师范大学将继续创新红色文化育人模式,不断完善育人体系,提升育人效能,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