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我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以文物学、考古学为基础,着重学习文物保护理念、原则、发展、传统手工艺实践、陶质文物、纸质文物、壁画彩塑的科学保护理论及技能,培养能够适应国家对文博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具有强烈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精神,具有扎实的文物保护修复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国际视野、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在博物馆和陈列展览单位、考古部门、文物管理和研究机构等单位从事文物管理、保护及修复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1.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表

苏海洋,天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历史地理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三届全国历史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甘肃省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陇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甘肃省一流课程“中国历史地理学”负责人,智慧树线上课程“丝路考古”主持人和主讲人。主要从事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教学和甘青地区文明起源、西北史地研究工作。主持完成甘肃省社科基金项目“甘肃历史地震与气象异常相关性研究”,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丝绸之路陇右南道历史地理考察”,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甘青地区新石器时期社会复杂化进程与文明起源研究”,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重点学科项目“陇蜀古道历史地理研究”,甘肃省教育厅战略研究项目“甘肃农业文化传承与创新战略研究——以农耕文化博览园建设为中心”(获甘肃省情报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发表学术论文近80篇,其中核心论文30篇(cssci论文11篇,csscd论文1篇,北大核心11篇,其他核心7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待版3部。
欧秀花,硕士,副教授,师从我国著名文物保护专家李玉虎教授。现为天水师范学院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纸质文物保护概论、书画修裱技术等课程的教学科研工作。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完成教学科研项目10项,获批专利3项,指导学生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7项,多次指导学生参加比赛并获甘肃省优秀指导教师。荣获天水师范学院“三全育人先进个人”“教学优秀奖”等称号。
陈冬梅,博士,副教授,长期承担文物分析技术,文物保护材料,壁画保护与修复等课程。研究方向为文物分析技术与石窟寺防风化保护材料。主持完成2项省级项目,2项校级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科技厅项目多项,获得天水师范学院教书育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实习指导教师等多项荣誉。发表论文多篇,SCI3篇,其中一篇为SCI1区TOP期刊。
张睿祥,博士,讲师,研究领域为文化遗产保护及科技考古。在《Archae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Reports》《有色金属》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甘肃省教育厅项目1项、合肥市社科项目1项、天水师范学院科研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科项目、甘肃省科技厅项目等,指导学生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5项。
5. 陶质文物保护
文娟,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文物科学分析、陶质文物等课程的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完成教学科研项目4项,发表论文10余篇。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甘肃赛区2024”省级优秀指导教师,“田家炳杯”首届西部师范院校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展示活动三等奖,第六届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理科组)三等奖,获2023年“甘肃省技术标兵”,第七届中韩研究生文化遗产保护论坛“最佳指导教师”。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理工科二等奖,天水师范学院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理工科组)二等奖,获天水师范学院“三全育人先进个人”“ 优秀实习指导教师”“优秀班主任”等称号。
樊静怡,硕士,助教,毕业于西北大学,文物保护学专业,承担文物保护基础、科技考古等课程教学,发表论文8篇,获省级优秀成果奖一项。
面向全校一年级及以上全日制本科生,从第二学期起,每届次为期一学期。
每学期一届,每届以30名左右为限。
本专业课程适应于现阶段国家对博物馆、考古、文物保护、文化遗产旅游、数字化文物保护等新兴领域对多学科文物保护技术人才的现实需求和趋势。课程设置结合化学、仪器分析、材料科学与考古学等多学科技术与研究优势,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有助于推动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深度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微专业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优化文物保护实验室、开展文物保护项目实训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这种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通过与文博单位、企业等深度合作,共同研发文物保护新技术,推动文物保护创新与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修复前

周一至周五晚或周末上课。
2025年1月26日-2月26日,
请报名学生登录教科研系统(网址:https://tsnu.kypt.chaoxing.com/)进行网络申报,账号、密码为学习通平台账号密码。经主修专业所在学院、微专业开设学院初审,教务处审核后,公布录取结果。
修完全部课程,学分达到20分以上,由专业团队考核并报教务处统一颁发放微专业结业证书;修完相同课程名称、教学内容和学分,经任课教师团队、专业负责人认定和教务处审核,可互认学分,免修相关主辅修专业和微专业课程。
联系人:王丽莉
联系电话:0938-8366372 1786617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