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教务动态
>
正文
天水师范大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巡礼|小学教育
发布:    来源: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6日 14:55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四新”建设和五育并举,强化课程思政,持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着力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全面展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举措、改革实效与创新实践经验,特推出“一流本科专业巡礼”。

本期推送:小学教育专业


小学教育

天水师范大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巡礼







一、专业建设概况






 (一)专业沿革

    小学教育专业创办于2001年。2009年获批教育部、财政部第四批“国家级特色专业”;2013年获批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4年开始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2018年获批教育硕士(小学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授权点;2019年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入选教育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4年获批甘肃省“高水平”新文科建设专业。经过持续建设,专业已形成目标清晰、定位明确、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

(二)专业定位

专业定性在教师教育,专业定向在陇东南地区乃至甘肃乡村小学,专业定格在本科层次,力争把小学教育专业建成服务陇东南地区乃至甘肃基础教育成效显著,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三)专业优势

一是聚焦乡村振兴战略,重塑以“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为导向的乡村全科教师培养体系,着力培养面向县及县以下乡村小学、能够胜任至少两门小学学科教学和班队教育管理的全科型小学教师。

二是聚焦国家战略、区域需求,积淀形成深厚的师范教育传统、优质的教学科研实训平台、健全的协同育人机制等专业优势。

(四)专业特色

   以乡村振兴、新文科、新师范等政策为导向,紧紧抓住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学科团队、育人体系、教学质量监控等六个专业建设着力点,推进小学教育专业内涵建设和关键环节改革,实施乡村小学全科教师“五三”培养模式,彰显“面向乡村、文理交融、全程实践、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特色。

 






二、专业建设措施




(一)服务乡村与立德,从离农倾向到守望乡土,着力构建以弘扬中华师道与涵养乡土情怀为主要内容的师德养成体系。

(二)文理交融与革新:从学科分野到学科综合,着力构建“能力本位”的以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职业实践教育+开放教育为架构的“四模块”课程体系。

坚持“文理交叉”与“教艺结合”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按照“两性一度”的标准,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推广翻转课堂、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小班化教学等教学方法,探索线上与线下深度融通的自主学习模式,打造五大一流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小学教育实践中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

强化学习过程管理,提高学生学业挑战度,加强课程思政,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

增加实践课程课时,增设劳动和美育教育课程,加强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师职业能力交叉融合,着力构建“能力本位”的以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职业实践教育+开放教育为架构的“四模块”课程体系。

(三)协同创新与发展:从单向流动到多方联动,着力形成以“教”为引领、“学”为保障、“研”为提升、“训”为支撑的“四环节”实践教学运行体系。

围绕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目标,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在课外活动中加强、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强化、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等方式,推进乡村小学“全程式”+“主题式”的见习实习研习活动,完善“U-G-S”(高校—政府—中小学)为一体的全方位协同培养机制,推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和项目建设,强化创新创业教育, 构建以课程实训和见习、教学技能训练、教材教法研究、模拟教学、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创新创业、教育研习等为模块的“协同培养、发展专长、注重研究、全程实践”的“四环节”实践教学体系。

春“重文”

秋“强武”

(四)学科支撑与引领: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着力打造以最新理论、教改经验、科研成果、名师团队为推动的“四支撑”科教融合体系。

(五)一专多能与求变,从知识传授到能力为重,着力构建过程性与终结性相融合的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

编写“三项标准”,即专业质量标准、课程质量标准和教学质量标准,采取“四个举措”,即教学运行检查、教学专项检查、教学评估和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加强五大建设,即教学改革、制度建设、师德师风、条件保障、反馈落实等建设,构建过程性与终结性相融合的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






三、专业建设成效




 (一)培养质量

1. 毕业生满意度较高

近五年,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一直较高。2020年为95.23%,2021年为 99.10%,2022年为95.48%,2023年为90.20%,2024年为94.31%,学生素质硬、能力强,实习和用人单位评价好。

2. 学生获奖硕果累累

近五年,学生先后获得“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学科专业竞赛和大学生才艺展等省级及以上奖励70余项。

3. 社会第三方评价良好

毕业生在工作中能够满足单位实际人才需求的占比为99.38%,对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整体工作满意度达100.00%,对毕业生“职业道德”“工作作风”“敬业程度”“综合知识”“职业能力”“适用性”方面的满意度均在99.00% 以上。

 (二)成果获奖

 (三)社会影响

专业建设及教学改革经验得到省内外等兄弟院校的充分肯定和广泛借鉴,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介宣传推介,在教育部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小学教育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工作讨论会上作了以“扎根西北 砥砺品格 追求卓越 争创一流——天水师范学院小学教育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实践探索与创新”为题的主题交流发言。






四、专业发展愿景





 (一)一个专业建设理念

教学做合一——教学相长,知行合一,素质全面,个性完善。

 (二)两个专业课程群

专业理论课程群、专业实践课程群。

 (三)三个依据和定位

依据:根据新时代本科教育建设发展态势,结合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立足学院办学传统和现实状况。

定位:教学型、应用型、地方性。

 (四)四个原则和战略

原则:有所为、有所不为;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全面建设、重点突破;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依托。

战略: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特色凸显、开放办学。

 (五)五个专业人才培养特点

多方向,宽基础,精专业,重实践,强技能。

 (六)六个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升内涵、凝炼特色、错位发展、寻求跨越。

 (七)七个专业建设措施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集群式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团队和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四化”实践育人模式、加强教学条件保障、深化教学评价改革。

未来三年,本专业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等精神,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始终立足服务基础教育的根本职责,围绕模式创新、课程重构、师资优化与平台建设协同发力,持续深化内涵建设与改革实践,完善师范生培养体系与实践教学链条,着力培养更多扎根西部、服务乡村的高素质小学教师,为区域乃至国家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力争把小学教育专业办成区域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一流专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