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教务动态
>
正文
天水师范大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巡礼|汉语言文学
发布:    来源: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9日 21:49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四新”建设和五育并举,强化课程思政,持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着力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全面展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举措、改革实效与创新实践经验,特推出“一流本科专业巡礼”。

本期推送:汉语言文学专业



       

汉语言文学

天水师范大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巡礼

一、专业简介

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学校创建伊始最早开办的师范类专业之一。历经六十余载发展,已经构建起富有特色专业育人体系。2008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4年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获评甘肃省高水平“新文科”建设专业第三名,已成为陇东南乃至西部和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师范专业。2013年起培养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学位研究生,2019年起培养中国语言文学硕士学术学位研究生,覆盖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等多个学科方向。中国语言文学教师团队2018年获批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非省会中心城市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虚拟教研室基层教学组织2023年获评甘肃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形成了以全国模范教师、二级教授、领军人才、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为带头人的专业团队。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9门、省级资源共享课和精品课程8门,形成“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课程矩阵。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点为平台,28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支撑,40余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一二等奖和社科成果一二等奖等依托,创建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创新人才、卓越教师差异化人才培养格局,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校友、著名特级教师霍军等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专业师资力量雄厚。

         

二、发展历程

   

undefined    

三、专业改革与特色优势

     

本专业遵循现代高等教育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办学方向,不断凝练专业特色,聚焦重点工作,不断深化专业内涵建设,高质量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设。经过近五年的建设,专业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优势。


01

|

坚持向西向下差异化服务面向


立足西北地区非省会中心城市高校的区位特点,实施“三三层”培养机制,由学校(书院)负责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学院负责学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教学系负责技术技能卓越人才培养,建构由学校、学院、教学系分层负责的拔尖人才+创新人才+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郭昭第教授牵头与西和县第二中学联合申报的“农村高中美育差异化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获甘肃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undefined

                               


02

|

坚持全员成长差异化育人模式


借鉴朱熹 “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人的智力和才能可以自我培养和提升,实施差异化教学内容、方法和进度。一是建构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多元培养“三三分段”培养机制,实施第一学年大类培养、第二三学年专业培养和第四学年跨学科门类开放培养;二是建构主修专业+辅修专业+微专业“三三分类”培养机制,由学生跨学科门类自选主修、辅修和微专业,及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大学英语和大学体育分层分组分项教学,为全体学生提供适合各自特点的自主成长路径。               


03

|

凸显课程育人差异化行业属性


加强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职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分别由具有交叉学科基础和背景的资深教师、学科专业积淀深厚的专业教师、一线实际工作经验的企业行业教师承担相应教学任务,让不同学生拥有全学段全类别自主选择课程的机会,借以最大限度激活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特别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04

|

凸显活动育人差异化实践环节


一是立足学科特点,有计划分阶段与寒暑假统筹安排,策划实施读专业、生活和生命经典,强协同、实践和创新能力、提信息、科学和人文素养等课外活动。

二是在理论讲授课时之内增列实践课时,在实践教学中强化课程实训;每学期专设为期两周的毕业要求达成专项训练,将见习与毕业要求达成度专项训练统筹安排;将为期一学期实习与行业企业调查统筹安排,将研习与毕业论文(设计)统筹安排。

三是在职业生涯规划基础上增设创新创业导引、技能竞赛和能力测试等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将美育、劳动教育与非遗传承、创新创业、技术技能实训统筹安排,着力训练和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和创业能力。


05

|

凸显协同育人差异化创新机制


一是实施农村、民族、边疆“三位一体”实践基地跨区域协同育人模式,建成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以及东南沿海地区不同区域实践教学基地。

二是实施高校、行业企业、政府部门“三位一体”行业主管跨业界协同育人模式,吸引优势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鼓励行业企业直接接收学生实习实训,推行面向行业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

三是实施本科生、教育硕士和国培学员“三位一体”教学资源跨学段育人模式,依托“国培”项目,邀请国家级培训计划专家等来校主讲专题讲座和示范课。

undefined

四、师资队伍

     


由郭昭第教授负责的中国语言文学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现有专业教师54人,其中教授10人(二级教授5人)、副教授2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5人;教师入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等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18人次。


                         

五、研究平台

    

汉语言文学专业高度重视科研平台建设,构建起覆盖省级、市级、校级三个层级,且紧密围绕区域文化、特色学科与文学研究的完善科研平台体系,形成了鲜明的建设特色。在省级科研平台层面,学院拥有两大核心阵地:一是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陇东南民间文艺研究基地,深耕陇东南地区丰富的民间文艺资源,致力于挖掘、整理与研究该区域独特的民间文学、传统艺术等,为传承地域文化根脉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撑;二是省高校新型智库——甘肃华夏文明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立足甘肃深厚的华夏文明积淀,聚焦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积极开展对策研究与决策咨询,推动学术研究与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在市级平台方面,融媒体研究中心紧密对接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趋势,以市级平台为依托,深入探索融媒体建设的路径与方法,为地方媒体转型与信息传播效能提升贡献智慧。     

六、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

    

注重课程建设与改革,加强课程教材建设,革新教学内容,打造五类“金课”。创新教学方法手段,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录制多门线上课程,引进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网、超星尔雅网络通识课等46门。不断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管理,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设置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语文教育等7个专业方向选修课。文学概论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美学原理等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汉语、外国文学史等获批校级一流本科课程。

以课促学、以课促教、以赛促教一直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通过课程建设的逐步深入与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获批多项课程建设项目和教学改革项目,并在教学比赛中屡获佳绩。2023年,李天英获得全国高校教师创新教学大赛三等奖、省级一等奖;专业教师获第五届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二等奖1项,2022年、2023年甘肃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新文科中级及以下组省级三等奖各1项。

         

七、未来展望



本专业将进一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有关精神,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结合学校区域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办学定位,主动适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着力打造自主知识体系特色教材和课程,协调推进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融合型人才培养,全面实施师范生自主学习、全员成长、全面发展差异化育人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师范生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关闭